温泉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规划
旅游度假区的用地类型虽然很多,但是在规划时,可以将它们按功能进行组团分区,每一个组团分区(地块)常被称为功能区,温泉旅游度假区也如此。
一、“旅游地功能分区”理论
美国旅游专家冈恩提出了“旅游地功能分区”理论,核心概念是“服务社区——吸引物集聚体”。他认为旅游度假区就是由两类功能组团(功能分区)和线状连接通道构成的,一类组团是服务社区,一类组团是吸引物集聚体,二者之间通过道路连接系统贯穿起来,整个旅游度假区与外界的连通是通过服务社区作为枢纽实现的。服务社区一般规划在旅游度假区对外交通最便捷的地方,通常在旅游度假区的入口处。
温泉度假旅游区按功能可分为入口区、温泉区、文体活动区、度假别墅区、后勤区,每个区又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:
入口区:接待、管理、停车、住宿、餐饮、康体娱乐等服务。
温泉区:包括室内温泉区、室外温泉区。
文体活动区:包括景区环境、视点和游览步道,也包括水上乐园、水吧、剧院、酒吧、购物点等场所。
度假别墅区:安静区,不受噪声的影响,在视野开阔的风景优美区。
后勤区:机房、设备设施、员工宿舍仓库。
对应“旅游地功能分区理论”,入口区、后勤区这2个功能分区属于综合服务区;度假别墅区是服务社区的外围地区,也可一并归入服务社区;温泉区、文体活动区则属于旅游度假区中的吸引物集聚区。
二、具体分区要素——以武功山温泉为例
根据项目地形、交通、项目规模、项目类型等因素,结合开发方向、景观营造和管理的需要,在具体规划时功能分区常发生改变,但基本功能都有对应的分区。以沐方规划、设计、建造的武功山温泉为例:
项目位于江西安福县城,地形结构呈狭长分布,东西走向,南北宽约150m,长约1200m,东北低,西南高;同时项目地上方一条5米宽的溪流蜿蜒而过,良好的植被依次分布,林木成荫,郁郁葱葱,生态环境良好。
结合具体地形,项目总体功能布局结构最终规划为五大功能区:度假酒店区、中心温泉区、体育公园区、度假别墅区、度假公寓区。
度假酒店区:为度假区主体酒店住宿区域和交通集散中心,主要为游客提供接待、餐饮、住宿、康体娱乐等服务。
中心温泉区:为度假区的核心温泉度假区域,设有风情温泉区、动感温泉区、养生温泉区三个二级分区。通过中高档的山地温泉,体现自然生态的理念,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温泉,力求自然、闲适、健康、具有文化品位和东方神韵的纯温泉沐浴意境。
体育公园区:在度假区内布置了网球场、羽毛球场、篮球场,提升度假村的综合配套和档次。
度假别墅区:环绕喷泉表演中心,布置四个居住组团。良好的景观环境和景观朝向,让住户拥有对温泉和景观的双重享受以及幽静、私密的空间。
度假公寓区:经济型的度假公寓,满足分时度假的发展和部分顾客度假置业的需求。
其中度假酒店区功能上等同于入口区,中心温泉区是吸引物聚集区,体育公园区作为文体活动配套,而度假别墅区和度假公寓区是服务社区。
三、温泉旅游度假区分区规划原则和注意事项
一,温泉旅游度假区必须进行功能分区,不能到处进行服务设施的建设,这是功能分区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。
二,进行温泉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,首先应该考虑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保护;其次要考虑交通以及服务设施的便利性;第三,要留下一定的土地用于未来的建设。
三,针对不同规模的温泉旅游度假区,其功能分区的情况应有所差异。综合型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文体休闲设施分区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,很多设有大型水上乐园、主题园区等分区产品,精致型温泉旅游度假村一般没有这些。
四,不同区位类型的温泉旅游度假区,其功能分区情况也有所不同:客源型温泉旅游度假区要适当增加康体休闲活动设施的比例;如青岛海泉湾设置有剧场、奥特莱斯等分区产品;资源型温泉旅游度假区由于资源条件较好,康体休闲设施的比例可以少一些,主要营造高端度假体验。
四、温泉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模式
(一)围绕核心天然吸引物的规划布局模式
一些温泉地拥有天然吸引物,如溪流、湖泊、山地等,规划时一般以其为规划布局中心,将温泉泡池、水吧、亭廊等核心产品沿着溪流走向、山势起伏进行布置,以极大限度发挥其吸引力,共同构成规划布局的中心地;其他设施,包括住宿、餐饮、购物、娱乐、交通、停车场以及辅助性服务设施,则建在周围。
(二)根据游客流线进行规划布局模式
温泉是一种追求感知体验的旅游活动,从游客实际需求出发,根据游客流线进行规划布局也是常用的模式。通过分析温泉旅游游客行为特征和规律,设计合理的游客流线,进而布置合适的产品,不止能提高温泉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,更能直接影响温泉旅游地的经济效益。